(相关资料图)
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大力推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这并不是“降成本”相关文件的首次出台,但今年的降成本工作更有其紧迫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滑1.3%和22.9%;经过两个月的修复,1至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转正,但利润同比降幅仍较大。具体到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利润下滑更明显;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存在利润下降。这一组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营主体普遍面临的状况。《金融时报》记者今年在多地采访中了解到,由于2022年进出口强劲,确实存在部分数据不可比,但今年需求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仍是不争的事实,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给经营主体带来一定压力。部分企业预期转弱,不少经营主体自身已在通过调整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结构或技术改造,寻求降本空间。
在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方面,《通知》强调,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推动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通知》发布当天,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6月15日,人民银行对中期借贷便利(MLF)开展超量续做,MLF操作中标利率也降低了10个基点。在此背景下,市场普遍预计6月份LPR报价将跟进下调,叠加之前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调降举措,预计企业和居民部门实际贷款利率将进一步走低。
从近几年情况看,不同金融机构从自身战略出发,面对不同客户结构,贷款利率政策存在一定差异性。例如,在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银行机构降利率的重点大概率会放在文旅、餐饮、交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主体上;而在有些地区,银行机构则可能按照行业重要程度、主体规模进行不同程度的减费让利。在当前降成本任务紧迫的背景下,要更有效地压实机构减费让利措施,离不开监管部门有重点地引导。
除了降低实际融资成本外,《通知》还特别提出要“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明确深入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推动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加强拖欠投诉受理、处理,提升全流程工作效率,对拖欠金额大、拖欠时间久、多次投诉的问题线索重点督促,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这有助于进一步压降经营主体隐性成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3.1天,同比增加6.4天。应收账款金额增加和回收期拉长会间接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而这一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更为突出。在2021年和2022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对当地中小企业账款问题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国内业务应收账款账期偏长,65.26%的企业反映平均账期超过60天,七成以上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账期截止后遭遇过款项拖欠;而大企业付款周期长是导致中小企业账期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微企业在从银行机构融资过程中本就存在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短板,账期问题可能进一步加重其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
从金融角度而言,除了通过一般性短期贷款弥补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外,在缓解账期问题方面,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被提及较多的方式。账期本质是商业信用,这种商业信用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转化为金融信用,在提升企业资金周转效率的同时,也能帮助银行更有效地洞察信贷风险。不过,囿于核心企业意愿、信息积累和共享情况等,目前供应链金融适用范围仍相对有限,相对而言,部分金融机构更多采取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方式。
综上,考虑到经营主体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不同行业主体复苏节奏的差异,无论是从降低实际融资成本还是提升资金周转效率角度,银行机构都不应局限于传统认知或某种特定的服务模式,而是应结合产业内在商业模式和发展趋势,在更详尽掌握主体经营管理转型方向和主体间合作行为等信息的基础上,以合理利率水平给予更适配的金融服务。
此外,要长期逐步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还是要提升信息共享程度,特别是通过赋能地方政府和中小微企业,培育其保留和维护交易、信用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以此联动金融机构构建更高效的金融生态——这也是提升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方式。
上一篇:焦点简讯:大便不成形怎么调理肠胃(大便不成形怎么调理)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